top of page
Chance's ma

與非洲有關的中文兒童繪本(五)


【請尊重智財權。本文歡迎連同網址轉載分享,請勿僅截取文字。】

非洲相較於其他地區,是台灣人較少前往旅遊的地方,尤其是帶著小朋友時。然而,認識世界不見得毎塊角落都要親自前往,能踏上那塊土地自然很好;無法親眼所見,也可以透過書籍或影片來進行初步的認識。而書籍向來是培養國際觀的最短管道,本文將介紹一些涉及非洲人文風情的中文繪本供有興趣者參考。

Book 29《拉夫去哪兒》Raf

作者:安珂德威瑞(Anke de Vries)/繪者:夏洛特迪瑪頓斯(Charlotte Dematons)

出版社:閣林文創

出版日期:2017.09

《拉夫去哪兒》描述住在荷蘭的一個小男孩有很多玩偶,其中和他總是形影不離的是一隻長頸鹿布偶,叫做拉夫。有一天,小男孩突然找不到拉夫,沒想到接下來他經常收到拉夫從非洲寄來的明信片,不知怎麼搞得,拉夫跑到非洲去了。在非洲的旅程中,拉夫把牠的經歷透過明信片寄回到荷蘭和小主人分享。也很幸運的,最後拉夫順利的回到小男孩身邊,還穿著非洲風襯衫呢。

《拉夫去哪兒》是個輕鬆甜美的小故事,描述小男孩玩具不見,又失而復得,同時玩具還歷經了一場非洲之旅。每一個小朋友(大人也是)都曾有過心愛的東西突然不見,後來找到的經過。這個故事可以將之想像成,小男孩的玩偶不見時,他自己一邊尋找一邊幻想出來的經過,每找一個地方就想像拉夫剛剛是不是到過這裡,用這樣的方式解決玩具不見的問題,好過只會呆坐哭哭啼啼。

繪者透過簡單的幾個畫面,帶領讀者跟著拉夫在非洲走了一遭。像是在沙漠裡,拉夫說牠被曬到變成巧克力。

根據歷史紀錄,非洲的沙哈拉沙漠(Sahara desert)曾在1993年時來到最高溫攝氏58度,這個氣溫不只會把人曬黑,還會曬到脫水;如果有巧克力,巧克力早就融化。但是,很神奇的是,沙哈拉沙漠於2016年底開始,十三個月以內已經下過三次雪,下圖是阿爾及利亞(Algeria)的艾因賽夫拉(Ain Sefra)在2018年1月7日的景象。

圖片資料來源:請參考此處

至於繪本中有一跨頁圖畫一大片粉紅,非常夢幻,這些看不到頭的鳥彷彿插著粉紅木棒的粉紅棉花糖,這些其實是火烈鳥(又稱紅鸛、紅鶴),由於英文是Flamingo,所以有時候中文上也稱之佛朗明哥。

繪本圖畫裡,水面立了無數枝的細長鳥腳,可不要以為這個畫面是因為對比小小的拉夫才有的景象,也不要以為是繪者刻意誇大,實際上火烈鳥群在非洲的肯亞真的是這種畫面。

圖片資料來源:請參考此處

如果遇到牠們大遷徙,那場景則是更為壯觀。

圖片資料來源:請參考此處

這本繪本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:拉夫在非洲遇到的動物種類剛好和小男孩床上的動物布偶一樣。換句話說,非洲的畫面頁裡出現的動物(郵票上動物不算)和下幅圖畫上的動物一模一樣,剛好是猴子、大象、火烈鳥、駱駝,還有蛇(別忘了長頸鹿)。

比較特別的就是長頸鹿,小男孩床上沒有出現長頸鹿布偶,因為長頸鹿就是拉夫自己啊,而它正在非洲旅行。

蛇則和猴子一起出現在叢林畫面中,有看到牠在哪裡嗎?

Book 30《亞馬遜女王與埃及王子的戰爭》How the Amazon Queen Fought the Prince of Egypt

作者/繪者:泰瑪拉包爾(Tamara Bower)

出版社:臺灣艾瑪

出版日期:2007.01

《亞馬遜女王與埃及王子的戰爭》描述古代敘利亞附近有一個亞馬遜王國,整個王國都由女性組成,士兵也是女生,她們不需要男人就可以自己生活。有一天,埃及王子派兵攻打亞馬遜王國,他在山上觀戰,對於一群女人竟然可以打敗他英勇的軍隊,他非常生氣,決定親自進攻。亞馬遜女王向埃及王子表示想和他單獨對戰,因為兩個人的武力勢均力敵,於是從早打到晚也分不出勝負,最後決定言合,在這過程中,亞馬遜女王與埃及王子竟然萌生敬意和愛意。

《亞馬遜女王與埃及王子的戰爭》這個故事雖然從古文獻改編而來,但整個故事有可能是虛構的(請參考此繪本最後兩頁的補充說明),但是對於小朋友和大人來說,都具有相當的吸引力。西方未知的世界總是充滿神秘感,尤其是故事的背景設定在古老時代,有女王,也有王子,滿足了女性讀者的喜好;而打鬥與戰爭則滿足了男性讀者的喜好。圖畫中充滿古埃及色彩的精致壁畫,則滿足了大人對埃及文化的窺探欲望。故事中,亞馬遜女王派了自己的妹妹女扮男裝進入埃及王國探察敵情,紀錄敵營一切活動,而且以古埃及壁畫的方式來呈現,讓讀者彷彿進入神鬼傳奇的電影中。

繪本的蝴蝶頁滿滿壁畫圖像文字,將讀者帶入神祕的歷史洞穴裡。

這本繪本主要傳遞兩性平權的觀念,讓讀者知道只要願意,女性也可以和男人一樣擁有許多才能,也可以從事生產工作,甚至可以帶兵作戰。或許現實社會中,性別不可能達到完成平等,但至少帶給女性鼓勵與勇氣。

此外,故事最後老套的女王與王子由對戰到相戀的情節,也可以把它解釋為,與其戰爭,不如和平相處,並尊敬對手比你更可取之處,向其學習,相親相愛,才可能為雙方國家的人民創造出更富足的生活。而這個觀念不只適用在國與國之間,國內黨派、人與人之間亦然。

Book 31《爸爸,你愛我嗎?》Papa, Do You Love Me?

作者:芭芭拉恩喬斯(Barbara M. Joosse)/繪者:芭芭拉拉維利(Barbara Lavallee)

出版社:3Q寶貝館

出版日期:2017.08

《爸爸,你愛我嗎?》描述一個小男孩不斷的問他爸爸:「爸爸,你愛我嗎?」爸爸並非只有回答他:「是的」、「當然」,或者「我愛你」,這麼簡單的句子。爸爸用了很多很長的句子來向小男孩說明自己對他的愛。小男孩不斷的追問,如果他遇到什麼情形、做了什麼事,爸爸又會如何?爸爸一一為小男孩回答,字裡行間充滿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。

是的,《爸爸,你愛我嗎?》就是一本典型描寫父愛的繪本。只不過,場景搬到了大家較不熟悉的國度:肯亞。並且由肯亞南邊有名的遊牧民族「馬賽人(Maasai)」來演出。馬賽人的活動範圍包括肯亞南部和坦尚尼亞北部,尤其是繪本裡提到的「塞倫蓋提大草原」,更常看到他們的蹤跡。「塞倫蓋提大草原」位於坦尚尼亞北部「塞倫蓋提國家公園(Serengeti National Park)」,面積巨大、一望無際,每年因數以萬計的動物大遷徙而聞名。在故事中,爸爸用「比塞倫蓋提大草原還要長」來回應小男孩問爸爸「愛有多長」,而且也比草原上奔跑的牛羚隊伍還要長呢。

沒看過東非牛羚(wildebeests)遷徙隊伍的小朋友可能會覺得:這哪有什麼長的?請參考以下圖片就知道爸爸的愛有多長,長到看不到盡頭。

照片資料來源:請參考此處

繪本中,透過爸爸和孩子的對話,除了描述父親對孩子的愛以外,在對話中把馬賽民族的文化清楚的呈現在讀者面前。例如馬賽勇士愛戰舞、馬賽老人愛講老故事、用葫蘆做水壺、長矛和盾牌是馬賽人使用的獵物工具、牧羊童是許多馬賽人從小就會的工作。此外,也描述了馬賽人的生活環境,像是:嬰猴喜歡在夜晚出沒、生活中經常必須和獅子與土狼對抗以保護自己的牛羊,甚至自己的性命。

而馬賽人最凸顯、令人難以忘記的特色當然就是那一身紅色的袍子。

繪本蝴蝶頁則是以馬賽人花俏的盾牌(水牛皮製成)為讀者揭開故事的布幕。這個盾牌代表幾個意涵,首先,即便是現代的馬賽人仍需經常與兇猛野獸對抗,因此必須具備保護自己的武器;再者,盾牌上的色彩和他們的袍子一樣,以紅色為主,是因為紅色是野獸最不喜歡的顏色;最後,即便對文明世界的人來說,盾牌只是打鬥工具,對馬賽人來說卻是代表生命和勇氣的象徵,精緻的花紋可不能少,以紅白黑為主色,其中,傳統盾牌上的紅色還是用牛血調出來的,而盾牌上的圖案也有意涵。

以下是馬賽人的盾牌。

照片資料來源:請參考此處

如果你還不知道盾牌對馬賽人的重要性,那就看看肯亞的國旗長什麼樣子就知道啦。

Book 32《阿伊達》Aida

原著:馬利耶特(Auguste Mariette)/改寫:普萊斯(Leontyne Price)/繪者:李奧狄倫(Leo Dillon)黛安狄倫(Diane Dillon)

出版社:台灣麥克

出版日期:2004.06

《阿伊達》描述衣索比亞公主「阿伊達」不小心被埃及士兵抓走,還成了埃及公主身邊最喜歡的奴婢。後來,阿伊達和埃及最勇猛的將軍陷入熱戀,然而,這在古埃及是不被允許的,因為奴婢無法和將軍結婚。更糟糕的是,埃及公主也同時愛上了這名將軍,並且埃及法老王也準備將公主嫁給這名將領。當將領打贏衣索比亞壓著戰俘回到埃及時,阿伊達才發現身為衣索比亞國王的父親就在戰俘中。由於阿伊達哭著向法老王請求放了戰俘,受感動的將領也向法老王懇求打聖戰的賞賜:放了這些戰俘,並且接受法老王安排的婚事。

深夜裡,阿伊達和父親在愛西斯神廟旁密談,父親要她回衣索比亞,阿伊達則表示她不願離開心愛的男人;將領出現神廟後聽到對話才知道原來自己愛上了衣索比亞的公主,而阿伊達也發現原來自己心愛的男人即將娶別的女人為妻。當一切亂成一團時,他們的對話被埃及公主和祭司發現,將領要阿伊達和父親逃走,自己背上賣國賊罪名,並且遭到祭司處以活埋之刑。在黑暗的地窖中,將領聽到阿伊達的聲音,原來阿伊達並沒有隨父親逃走,而是選擇躲在地窖裡,並和將領一起慢慢死去。

《阿伊達》其實是一部非常有名的歌劇,由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威爾第(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)創作,在成人的世界裡,這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愛情故事。而這個故事的場景是在古埃及,埃及和衣索比亞經常發生戰爭,試圖攻佔對方土地和人民,衣索比亞公主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,被埃及所俘並發生後來的愛情悲劇。據說這個愛情故事是虛構的,源至於法國一名考古學家馬利耶特(Auguste Mariette),因為在古墓中挖掘出一對男女屍體,因而萌發杜撰此愛情故事的靈感。沒想到,經由義大利歌劇之父的創作後,成了迄今知名的歌劇。

然而,誰說只有大人可以認識歌劇作品,這本繪本便是由演唱過並且扮演過「阿伊達」的歌劇演員普萊斯(Leontyne Price)改編成兒童可閱讀的故事版本,並透過繪畫將故事的畫面展現在紙張上。雖然小朋友無法進入大型歌劇院欣賞歌劇,但可以透過這本繪本認識這個故事,也可以透過隨書CD聆聽阿伊達歌劇曲子。此外,繪本中也透過圖畫傳遞了許多埃及文化,例如,圖畫中每一頁都會出現金色的蓮花和蓮蓬。蓮花是埃及的國花,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象徵著忠貞和愛情,也被認為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神靈之花,埃及人甚至將蓮花視為「復活之神」,考古學家也曾在棺木中發現整束蓮花。

其實,繪本的蝴蝶頁便是以大理石為背景,前面滿滿的蓮花和蓮蓬,與此故事相呼應。埃及盛產大理石,繪本中的埃及宮殿經常出現大理石梁柱,展示當時埃及的興盛和純熟建築技術,也由於大理石代表堅固,因此呼應阿伊達和埃及將領堅貞的愛情。

此外,當祭司判處阿伊達的愛人活埋之刑時,圖畫中出現了狗頭人身的「阿努比斯」,在埃及文化中,阿努比斯是死亡之神,掌管死者及木乃伊的製作,是墳墓守護神。

埃及在所有的非洲國家中較為獨特,除了一樣有廣大的沙漠之外,它是世界古文明大國之一,因為有著尼羅河流經,孕育了許多燦爛的文明,也有著比其它多數非洲國家更進步的經濟基礎。因此,在所有的非洲相關的繪本中,與埃及有關的繪本總是獨樹一格。而且有趣的是,明明主角是衣索比亞公主,但是整個故事的場景卻圍繞著埃及(因為阿伊達被抓到埃及後就沒有回到衣索比亞過了啊),不僅是繪本中,在歌劇院舞台上,埃及宮殿、金字塔建築、軍隊和金碧閃耀的服飾充滿整個舞台。非洲的國家中可以虛構出這樣故事的大概也只有埃及吧。對了,「阿伊達」這齣名歌劇在1871年12月24日,於埃及開羅全球首演。

Book 33《首演前一晚》Una sera prima della prima

作者:貝翠絲馬西尼(Beatrice Masini)/繪者:吉歐凡尼馬納(Giovanni Manna)

出版社:台灣麥克

出版日期:2012

《首演前一晚》描述兩隻鴿子在寒冷的冬季裡,為了尋找溫暖的地方,飛進了一座劇院,意外的遇上知名歌劇「阿伊達」在該劇院首演前一晚的彩排。故事透過兩隻鴿子的對話,帶領讀者認識「阿伊達」這齣歌劇的內容,也同時了解如何欣賞歌劇。

《首演前一晚》故事裡的劇院具有真實身分:位於義大利米蘭的「斯卡拉大劇院(Teatro alla Scala)」。連故事發生的時間點都有明確的日期,那是發生在2006年12月7日義大利藝術季開幕前一天,「阿伊達」是當年藝術季開幕歌劇。

「斯卡拉大劇院」是很多前往義大利旅遊的人造訪的景點之一。

照片資料來源:請參考此處

《首演前一晚》的作者和繪者都是義大利人。如果對照上段的描述,很顯然的,這是一個音樂大國試圖將歌劇透過有趣和簡易的故事,普及到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,所採行的方式。透過這個故事,讀者不僅認識最知名的歌劇「阿伊達」,認識了義大利的歌劇院,還知道怎麼欣賞一齣歌劇,即便他們還不到可以進劇院的年紀,他們也不會因此和戲劇絕緣。換句話說,義大利人從小便灌輸小朋友接觸音樂的觀念,畢竟這是他們引以為傲的藝術資產,也難怪這麼多年來,義大利仍是音樂及藝術愛好者朝聖地之一。這個觀念,和一樣充滿藝術作品的法國,不斷透過簡易的方式讓小朋友認識藝術,把藝術普及化和生活化,長期提昇國人的美感和文化素養(請參考《不懂法文也值得買的法國兒童繪本》)。

義大利被稱為歌劇的發源地,在古典音樂的發展歷史上,義大利扮演重大貢獻角色。連古典音樂所使用的常見樂器:小提琴及鋼琴,都是由義大利人發明的。對了,「阿伊達」的世界首演雖然在埃及,但是歌劇作曲家威爾第(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)可是義大利人呢,因此,這本繪本對於義大利人來說,一定具有相當的意義。

繪本的後面,另外細心的為讀者提供和歌劇有關的許多專業知識,介紹:劇院、歌曲作曲家、樂團指揮、樂團導演、合唱團、歌劇演員、編舞、舞台設計、服裝設計、機械設備等等構成一齣完美的歌劇所需要的人物和協助。著實是一本相當具有學習性的繪本。

繪本圖畫也會刻意以舞台畫面來呈現,讓讀者可以從劇院觀眾席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,彷彿自己真的在欣賞歌劇一般。不過,也因為繪本採用兩隻鴿子對話的方式說明阿伊達的故事,因此故事的完整性較低,建議可以先閱讀Book # 32《阿伊達》後再接著閱讀此本繪本,會有更佳的閱讀效果。

最後,對該歌劇有興趣者,可以點選以下圖片,連結到youtube影片,這是曾在斯卡拉大劇院演出的「阿伊達」片段,豪華氣派的古埃及場景令人嘆為觀止。

Book 34《米蒂媽媽》Mama Miti: Wangari Maathai and the Tress of Kenya

作者:唐娜喬納波里(Donna Jo Napoli)/繪者:卡迪爾尼爾森(Kadir Nelson)

出版社:暢談國際文化

出版日期:2010.11

《米蒂媽媽》描述出生於非洲肯亞的萬格麗從小就對自己所生長的土地非常熱愛,也相信每一塊土地、每一棵植物,每一片水源都非常神聖。長大後的萬格麗發現,種植樹木可以拯救綠地逐漸消失的肯亞,因此不斷推廣相關活動,也教導各地的婦女從事種植各種樹木的活動。經過一段時間後,肯亞一些快消失的樹種重新回到大地,也整體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環境。

《米蒂媽媽》和非洲繪本Book # 25《和平樹》一樣,描述的都是「非洲種樹之母」-萬格麗穆塔瑪泰伊(Wangari Muta Maathai)的故事。《和平樹》是由擅長利用溫柔色彩的貞娜溫特(Jeanette Winter)所創作;《米蒂媽媽》的圖畫創作風格則與之截然不同,但相當具有非洲特色。例如,繪者利用色彩繽紛的布料做成描繪大地和組成服飾的素材。

而凡是人民的皮膚則以深色油彩來呈現。圖畫作品看起來相當真實,可以高度展現肯亞人民的特色。

在《米蒂媽媽》裡,作者省略了萬格麗因為推廣綠色活動而有牢獄之災的經歷,也跳過萬格麗之所以有豐富知識帶給她力量從事這些活動,是因為她曾獲取美國獎學金留學。然而,在《米蒂媽媽》裡,讀者可以看到更豐富的、萬格麗如何教導婦女們種植樹木背後的故事和歷程,繪本中總共出現了十二種樹木,有著完全不同的特色和用途。

透過這些詳細的說明,讀者可以知道原來不同的樹種可以為人類提供的好處非常多元。例如,當婦女哭訴每天長途跋涉砍柴的辛苦,萬格麗指導她們種下的是「慕金度利樹(mukinduri)」,這是一種高大林木,也是現今東非地區常見的大果巴豆樹,木頭很適合當柴火。據說現在大果巴豆被發現是生質燃料領域的新星,有望成為環保替代能源。

當婦女向萬格麗哭訴故鄉的河流太髒,水無法拿來飲用時,萬格麗教導她們種植「慕庫尤樹(mukuyu)」,也就是無花果樹,是大自然的溪流濾水器。這本繪本不僅讓讀者認識一個偉大的女性,也從真實的故事帶領讀者認識種植樹木的重要和林種的特性。

肯亞官方語言「斯瓦希里語」的「miti」就是「樹木」的意思。所以中英文繪本書名才稱之為「Mama Miti(米蒂媽媽)」,也就是樹木之母的意思。

此書後面另附有英文原文。

Book 35《大猩猩與太陽鳥》Gary and Ray

作者/繪者:莎拉亞當斯(Sarah Adams)

出版社:暢談國際文化

出版日期:2010.09

《大猩猩與太陽鳥》描述非洲森林裡的動物們都有自己的朋友,只有一隻大猩猩沒有家人也沒有朋友,非常孤單,就連附近的人類小朋友也不敢靠近牠。唯有一隻可愛的太陽鳥,不但不害怕粗壯黝黑的大猩猩,還天天陪牠玩、陪牠唱歌和跳舞,甚至還介紹自己的家人給大猩猩認識。在得知大猩猩也想有自己的家人後,太陽鳥有一天突然消失了,原本大猩猩傷心極了,後來才知道,原來小小太陽鳥去幫大猩猩找來另外一頭母猩猩,讓牠有了一個自己的家。

這個故事暨簡單又溫馨。然而透露的訊息太豐富了,首先,小小太陽鳥體積和力氣遠小於森林裡其他的動物們,卻可以成就非常偉大的助人事業,因為牠不僅具有高度的同理心,更有敏銳的觀察力發現大猩猩的不開心,最重要的則是牠有心以行動來協助大猩猩解決問題;再者,看起來兇悍的大猩猩也可以和嬌小的太陽鳥當朋友,動物之間尚知和平共處,唯有人類喜歡破壞這份安詳。

甚至,故事暗示了人不應該有太多的主觀和偏見,表面上看起來令人害怕的大猩猩,其實不僅內心很脆弱,同時也是個很容易當朋友的動物,人類光看大猩猩的表面只感到害怕牠,如果故事中的那幾個非洲小朋友也和珍古德一樣(請參考非洲繪本Book # 23《黑猩猩的好朋友:珍古德》),或許大猩猩就可以成為他們很好的朋友,更何況大猩猩比黑猩猩還要溫和呢。

故事中穿插了一個片段故事和畫面,說明大猩猩夜裡夢見獵人來抓牠,驚醒後,也沒有半個朋友可以安慰牠。這一段除了強調大猩猩的孤獨以外,其實也諷刺了非洲盜獵的嚴重性,搞得這些動物們睡個覺也會做噩夢。

雖然許多先進國家因為自己的利益開發非洲部分土地,但相對來說,非洲是個富有完整且多元原始自然環境的地區,有廣大的森林、草原、雨林,以及沙漠,不同的氣候地區有著不一樣的物種。《大猩猩與太陽鳥》的背景便是設定在熱帶森林,在繪本中,讀者可以看到很多可愛的動物,作者用線條清楚的版畫方式來呈現,凸顯了動物們的毛髮和真實感,仿佛牠們就在眼前跳動著。

此書後面另附有英文原文。

411 views
You Might Also Like:
bottom of page